核心提示:城市管理中“迷信”電子監控的案例不勝枚舉,比如為防公車私用就給車輛裝北斗系統 ,結果被調侃“一萬個導航系統趕不上一個區伯”;比如為精確掌握每棵樹的健康信息就投資數百萬元辦“樹木身份證”,結果大樹倒伏壓趴車輛也沒個預警;還有沙井蓋也建 起了數字信息管理系統 ,不過目前尚未聽說發揮了什么作用……
用電子眼全覆蓋中小學、幼托機構食堂的方式來保證食品安全 ?政府部門推出這項工程,恐怕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重點加強中小學和幼托機構食堂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視頻監控 ?這些食堂是食品安全出事頻率最高的地方嗎?在整個社會都為食品安全感到焦慮的時候,有重點地選擇在學校食堂加裝電子眼的依據在哪里?
食品安全涉及諸多環節,從生產、加工到流通、貯藏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監管,那么,“食得放心”工程為何重點選擇監控學校食堂這一環節?難道這個環節出的事故最多 ?如果數據證明其他環節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多,政府部門反倒在食堂這里用力,方向上是否跑偏了?
還有,在中小學和幼托機構食堂安裝視頻監控系統 ,這筆錢誰來出?其日常的運營、維護費用又由誰來付?如果是由學校管食堂的后勤方面出,那么理由是什么?企業是否有義務出資安裝電子眼 ,以方便政府部門的監管?如果這筆錢是由政府出,那納稅人同樣也要問個為什么,問問這電子眼裝得值不值?能真正起到效果嗎?
必須指出的是,政府部門一旦把食品安全當成一項“‘食得放心’工程”來抓,那么基于政績考核的邏輯,它就必然會要求建設一些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設施來應付檢查,證明自己畢竟是做了些什么的,但至于采取的這些措施是否經過充分的論證,是否用對了地方,就未必考慮得很周密了。
城市管理中“迷信”電子監控的案例不勝枚舉,比如為防公車私用就給車輛裝北斗系統,結果被調侃“一萬個導航系統趕不上一個區伯”;比如為精確掌握每棵樹的健康信息就投資數百萬元辦“樹木身份證”,結果大樹倒伏壓趴車輛也沒個預警;還有沙井蓋也建起了數字信息管理系統 ,不過目前尚未聽說發揮了什么作用……
面對這種一遇監管就靠監控,但通通撒網監控又不起什么作用的現狀,政府部門或許該認真反省一下:用電子眼監控學校食堂,從效用角度果真有必要嗎?這個辦法是緩解當前公眾對食品安全焦慮的最優辦法嗎?其實抓食品安全,政府部門最應該做的是先問問市民意見,看看薄弱環節到底在哪,而不是急于撒網搞大面積監控工程,像番禺的垃圾菜,生產源頭都出了問題,監控食堂有什么用呢?